文明礼仪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完善自我、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文明礼仪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我院学生总体均较为注重校园文明礼仪,基本能做到言行文明、到教学区域等公共场所衣着得体、在饭堂用完餐后自觉清除餐余垃圾等,使得整个校园文明有礼,和谐有序。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校园中还有少部分同学存在不讲文明礼仪现象。例如: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穿拖鞋、带食物进入教学区域,情侣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不守时等。针对少部分学生存在上述不文明行为,如何为他们补上校园文明这一课,就成为亟待我们研究解决的课题。
我们认为应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以下三个主要途径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述外,应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灌输”和“渗透”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二、拓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主阵地
在落实第一课堂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我们应着重抓好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不断开辟和拓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采取讲座、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辩论会、文明礼仪之星评选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学院各大典礼等契机,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
三、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1.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文明礼仪行为。利用海报、标识指引、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广播、图书阅览室等载体加强宣传,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文明礼仪。同时让学生懂得文明礼仪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形式,是完善自我、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得益的首先是学生本人,既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好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牌形象,又能有效提升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通过教师示范引领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教职工文明礼仪,通过教职工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同时,发现学生不文明行为时,教职工要现场给予纠正,并做出正确示范。这是最好最有效的教育。
3.结合日常管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开展必要的文明礼仪巡查,学工队伍和学生干部在各教学楼出入口提醒学生不准穿拖鞋、不准带食物进入教学区域,宿舍管理工作人员在学生离开宿舍区域时提醒学生不准穿拖鞋进入教学区域。对屡教不改者给予必要的教育批评。
4.表彰文明标兵褒扬文明礼仪行为。以正面激励为原则,关注学生文明礼仪形成过程。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各系评选礼仪大使、文明礼仪标兵等,真正调动学生自律践行文明礼仪的内在动力。注重学生身边榜样的典型事迹宣传,及时发现典型,表彰先进,为学生树立可亲、可学、可信的榜样。
为少数同学补上校园文明这一课,需要全院教职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和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为学生的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还需要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主动践行,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
(学生处:姚株灿/文,学生处、国商系/图)